• 返回云南中医药大学首页
  • 站内检索: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中医人类学  >>  世中联专委会
  • 2022
  • 09/19
  • 03:37
  • 点击数:
  • 字体
  • 分享

世中联中医人类学学术年会(2022) “中医西传——跨越时空的对话” 学术报告精彩纷呈

  2022年9月15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第十届中医人类学(西学)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医药国际化与世界传统医学研讨会在云南中医药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由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西学研究所、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国家汉办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基地主办,隆重的开幕式后,学术年会以主场学术论坛、上海工作坊分会场的形式在线上同步举办了38场学术报告。学术论坛由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台湾中国针灸学会、丽江市民族医药协会、雷波县彝学学会、昆明市中医院、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UBC医学院、瑞士针灸学会、纽约中医学院、新英格兰针灸学校、中医药国际化品牌研究专业委员会、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道家传统中医学院、西班牙文议研究所古典针灸学校、国际医学针灸及相关技术委员会、法国中医联合会、中非友好联盟等海内外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中医西传——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主题,在中医西传之史、中医西传之路、中医西传之人、中医西传之辩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为世界中医药研究者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学术论坛分为8个单元,共计25场报告。

  上午第一单元报告主持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任单宝枝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做了题为《全球史视野下中医西传研究的史实考证》的报告,将中医与欧洲人到东南亚所做传播的路径相结合,从欧洲博物学出发,通过植物志、珍奇馆、图片、文献、人物等等,为我们展现了中医西传丰富的史实资料。描绘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历史洪流,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客观的了解中医西传之史。

  单宝枝教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任、编审单宝枝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中医药全球传播规范化路径探索实践与展望——基于世界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角度》的报告,从中医药全球传播认同重点、为何要着力于认同重点以及基于中医药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医药全球传播规范化路径探索实践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我们必须要认同中医药优势和核心价值观,让中医药全球化的传播被认可。对于实现这种传播认同,我们需要借助具有规划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路径,而这条路径离不开国际化教材尤其是品牌教材的编撰、编译和出版。

  赵中振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赵中振教授通过小视频的形式分享了《从<本草纲目>看中药五大香》,赵教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讲述了中药五香的精彩故事。视频中,赵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沉香、檀香、麝香、龙涎香、乳香五味中药精彩的历史。他所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本草无疆》对中药的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上午第2单元报告主持人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银泉教授

  陈业孟教授

  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陈业孟教授做了题为《1970年代:美国针灸教育源起》的报告,陈教授以谭富圆、方慎盦、苏天佑等著名针灸家的经历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美国针灸教育的起源、发展、规模、规章制度等方面的信息,为针灸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Peter Eckman教授

  新英格兰针灸学校教授Peter Eckman做了题为《Restoring the science of Clinical Pulise Diagnosis》的报告,就四诊之一的“脉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考。比如人迎与寸口大小所暗含的信息、脉与脏腑的关系、什么是燥等问题,值得中医人共同探索与思考。

  上午第3单元报告主持人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张教授

  彭兆荣教授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彭兆荣教授做了题为《“本草”与博物学的知识体制》的报告,彭教授分别从“道”(哲学层面)、“相”(现象学经验层面)、“技”(器/用层面)、“法”(方法论层面)进行讲解和论述本草与博物学。彭教授认为,如果把中国的中医药本草当做是无形遗产的深层养育体系的话,那么中华的博物学本草作为中华的博物学是一个最为契合的知识体系。

  吴滨江院长

  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世中联中医人类学专委会副会长吴滨江博士做了题为《中医西传当代实践者——针刺手法“一代宗师”张缙海外传承发展之研究》的报告,详细介绍和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70多年来,张缙教授率领针刺手法学派进行锲而不舍的研究,奔赴世界各地进学访问,并在本世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美国、加拿大、欧洲等海内外各地传播发展中医药的过程。

  王海东会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团执委、中医药国际化品牌研究专业委员会创办人王海东会长做了题为《如何在中医西传的过程中保持中医药品牌的完整和独立》的报告,介绍了中医药品牌是什么及其属性、品质、价值、文化以及个性的特点。同时在现有的以人类回归大自然为主流的大环境、大趋势下,以澳大利亚受众、媒介、行业、执业等方面为例描述了中医西传的现状,并对这种环境下如何保持中医药品牌完整性和独立性进行了思考。

  Joe Hollis教授

  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道家传统中医学院导师Joe Hollis教授做了题为《The history of Chinese herb cultivation in America》的分享,介绍了中草药在美国的发展历经兴衰后由年轻一代学者重新发展起来的过程,以及Hollis先生在美国为中草药的传播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下午第1单元报告主持人云南中医药大学戴翥研究馆员

  龙春林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龙春林教授做了题为《两个药食树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知识研究》的演讲,对漆树和元宝槭两种重要的经济树种作出简单的概述,通过介绍它们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深入挖掘两个树种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大量研究结果验证了漆油对治疗“月子病”的传统认知、元宝槭种子油和嫩叶的传统利用,还发现了元宝槭种子残渣对于研发治疗阿茨海默症的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熊勇副教授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熊勇副教授做了题为《云南云龙县传统药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演讲,首先介绍了白族医药与中医的联系,接着通过白族传统药物药用价值相关调查的结果,阐释了当地植物民间分类系统、植物传统知识传承与保护现状。

  刘建勤会长

  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丽江市民族医药协会会长刘建勤委员做了题为《千年纳西东巴医药》的演讲,主要从纳西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民族语言等方面带我们深入了解纳西东巴文化的悠久历史,分别展现东巴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以及纳西民族当地的自然药物资源,介绍了建国以来挖掘到的验方书籍,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丽江纳西族医药传承的意义。

  下午第2单元报告主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蒋辰雪副教授

  杜靖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杜靖教授分享了《从“龙骨”到化石——知识系谱上的一次转变与盲写》,结合现代中医学界目前普遍接受的观念,即传统中医学中的“龙骨”是一种古生物化石的说法。通过对有关龙骨的文献考证和历史考证,使其说法被大众研究、接纳。

  迪亚拉博士

  现任中非友好联盟副主席迪亚拉博士发表题为《中非传统医药无国界》的演讲,通过介绍他国医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以阿非利加传统医药为例,介绍它们的药用疗法和应用,带领大家了解非洲传统医学,进一步探索国外传统医药和本国医药的深刻联系,力求做到中医和阿非利加传统医并用。

  Héctor Moret校长

  西班牙文议研究所古典针灸学校校长Héctor Moret分享关《Transmission of text of Nguyen Van Nghi and jis influence in the west》的研究,通过介绍西方针灸之父阮文勇的医学事迹,引出古典医学文本,这些文本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医学学者。阐述了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医针灸疗法以及大量中医经典古籍的不同解读。

  下午第3单元报告主持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陈骥教授

  吴安祥教授

  现任中华美容养生学会理事长、台湾中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针灸大师吴惠平之孙吴安祥教授在会上做出了题为《针灸大师吴惠平博士对中医药之影响及贡献》的演讲,简述了针灸大师吴惠平先生的生平,并举例讲述了吴老在当时作为台湾针灸界代表人物,经数十年不懈努力,将中华文化和中医针灸事业推向海外所做的贡献。

  苏烈(上)和帕特里克·索特雷伊博士(下)

  法国物理与康复医学专家、神经针灸学专家、帕特里克·索特雷伊博士,以视频的形式向大家做了题为《Points and Meridians by George SOULIE de MORANT》的报告。帕特里克·索特雷伊博士分享了法国针灸之父苏烈的生平,并展示了苏烈先生在研究经络穴位时的图片和手稿,同时为我们介绍了作为中医西学学者对于经穴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中医西传有着非凡的意义。

  Shan Patrick教授

  中医(TCM)博士Shan Patrick教授通过视频的形式给大家分享了《Tribute to Dr.Leung Kok Yuen》。Shan Patrick博士讲述了梁觉玄教授通过在国外进行中医教育,积极培养出一批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杨珏选教授深深的敬意。

  下午第4单元报告主持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刘燕波教授

  李海英博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中医药文化》及海外版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李海英博士做了题为《中医药人文国际传播的思考》的演讲,提出现代中国人文社科在国际学术界话语权焦虑的背景下,提升中国学术界话语权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挑战。为实现这种挑战,《中医药文化》及海外版(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杂志付出诸多努力,并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对中医药人文国际传播发展的思考。

  严暄暄副教授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严暄暄副教授做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中医人类学的学科建设》的报告,从新文科的相关背景“两新格局”、中医人类学作为新文科的“三新方向”、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医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四新探索”以及建设新文科应该坚持的方向做了详细分析。

  裴逸风Yvon Velot老师

  法国地理学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会员裴逸风Yvon Velot老师分享了《Philibert DABRY DETHIERSANT(戴伯里)(1826年-1898年)关于中医在法国推广的著作的影响》,详细介绍了苏烈先生一百年前从中国把针灸带到法国的过程,以及现代针灸在法国的发展状况。

  下午第5单元报告主持人云南中医药大学吴凯副教授

  赵晓荣研究馆员

  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馆员赵晓荣教授做了题为《中医药在马来西亚的在地化条件以及在地化历史》的演讲,站在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探寻了中医药是如何在历史流变中融入并植根于马来西亚地方场域和文化模式。同时指出中医药作为一种融合族群关系的象征力量,应当在今后的中医药海外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在地化凸显,进而努力构造中医药与其他医药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张树剑博士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树剑博士以“针灸学术流派的知识保守与生产刍议”为主题,介绍了针灸流派的分别原则、针灸流派的知识钩沉与生产、针灸流派的知识史意义等内容。

  Peter Firebrace校长

  曾担任英国国际中医学院ICOM的校长,且有丰富的中医教学经验的Peter Firebrace医师,以视频的形式与我们分享了《中医、教育和艺术》。Peter Firebrace生动活泼地讲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并分享了几首亲身演绎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蓝调音乐。

  此外上海分会场的工作坊同步在线上开展了13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此次活动专家云集,学者分布海内外世界各地,覆盖老、中、青各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中医文化与人类学之兼容并包、开放协作的特点,促进了中西医药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本次学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图片:会议技术组

  撰稿:邓俊蕊、胡婵娟

  审稿:常傲冰、刘燕波